“真粉”榜样!没钱葬父手机股票配资app,却解决了苏轼的衣食住行
从古至今,粉丝对偶像的狂热追捧从未间断,演绎出诸多令人惊叹的故事。王安石因崇拜谢安,谢安字安石,他便也以 “安石” 为名;司马相如倾慕蔺相如,毅然改名追随偶像步伐;李白对谢灵运极为推崇,留下众多夸赞诗篇;杜甫视李白为偶像,写下 “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” 这般经典之句;张籍对杜甫的喜爱更是达到极致,竟将杜甫的诗烧成灰蘸着蜂蜜吃。这些故事初听新奇有趣,可听得再多,又会觉得与当下人们的追星行为有相似之处。如今不少人用偶像名字作昵称,为偶像撰写文章,搬家时舍弃诸多物件,唯独与偶像相关的物品一件都不舍得丢弃。如此看来,这些行为似乎也算平常。然而,历史上有一人对偶像的付出堪称惊世骇俗,他全心全意,即便自己食不果腹,也要先让偶像衣食无忧,此人便是马梦得,而他的偶像正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。
马梦得与苏轼之间缘分匪浅,二人同年同月出生,马梦得还比苏轼年长八天。他们相识之时,苏轼刚为母守孝期满,随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重返京城,准备参加朝廷的考试。彼时,马梦得担任 “太学正” 一职,类似于太学里的辅导员,官职仅为正九品。据推测,马梦得为人极为正直,性格或许还稍显固执。在太学任职期间,他的行事风格致使 “学生既不喜,博士亦忌之”,上至领导下至学生,竟无一人对他有好感。如此情形下,他没做多久便辞去官职,从此远离官场的喧嚣。
展开剩余77%失去工作后,马梦得的生活陷入困境,家中又无法给予经济支持,致使他一生穷困潦倒。苏辙曾在《赠马正卿秀才》诗中描述其窘迫之状:“男儿生可怜,赤手空腹无一钱。死丧三世为平地,骨肉不得归黄泉。” 这不仅道出他身无分文、三餐不继的困境,更表明他连安葬祖父和父亲的钱都拿不出,处境之艰难,几近卖身葬父的悲惨境地。
但就是这样一位身处困境的人,对苏轼却满怀热忱。他不仅钟情于苏轼的诗词,对苏轼的才华更是钦佩有加,甚至坚信苏轼日后必定能官居高位,且能引领自己摆脱贫困,过上富足生活。于是,他毅然决定,此生追随苏轼。当时的苏轼尚年轻,虽已有一定名气,但年仅二十余岁,仕途才刚刚起步。苏轼通过朝廷考试后,被任命为凤翔府签判,从官职名称便能知晓并非高官要职。然而,苏轼赴任之际,刚刚辞官的马梦得毫不犹豫地选择跟随。
此后,苏轼辗转回京,又先后前往多地担任通判、知州等职务,官职逐渐提升。在这段时间里,马梦得有时随他前往任职之地,有时则回到老家,但二人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。奇怪的是,苏轼并未为马梦得谋得一官半职,也未曾给予他金银财宝。究其原因,或许是苏轼一生虽非富豪,但也未曾为钱财所困,加之他生性豁达、不拘小节,可能从未想过用金钱帮助他人。况且在苏轼心中,马梦得品行高洁,若以钱财相赠,反倒觉得是对其人格的羞辱。总之,马梦得追随苏轼多年,在经济上并未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,可他对此毫无怨言。
后来,乌台诗案爆发,苏轼遭受沉重打击,被贬至黄州,瞬间从荣耀的巅峰跌落至人生谷底。苏轼曾自述,初到黄州时,他给众多朋友写信,信中内容皆是家常琐事,绝无涉及任何时事,即便如此,也极少收到回信,只因朋友们惧怕受其牵连,不敢与他有丝毫联系。就在苏轼孤立无援之时,马梦得出现了。他不计报酬,不求回报,更不惧被苏轼的政治仇家盯上并遭受打击报复,不远千里赶来陪伴被贬的苏轼。马梦得的到来,不仅在精神上给予惶恐不安的苏轼极大的慰藉,还在物质方面为他提供了帮助。
彼时的苏轼经济拮据,一大家子十几口人仅靠他被贬后的微薄俸禄维持生计,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。为了节省开支,苏轼想出一个办法,制作了三十个竹筒,将一个月的开支平均分配到这些竹筒中,每天只能打开一个竹筒取用钱财。倘若睡前还有剩余的钱,便将其放入另一个竹筒攒起来,以备待客之需;若当天的钱不够花,那也只能作罢,坚决不超支。即便如此节俭,生活依旧难以为继。毕竟,要想生活有所改善,仅靠节流远远不够,还需开源。苏轼为此焦急万分,便萌生了开垦荒地、自给自足的想法。然而,他身为被监管的罪臣,不敢轻易提出这样的请求。
关键时刻,马梦得挺身而出。他凭借自己的努力,帮助苏轼获得了城东那块五十亩的荒地。自此,苏轼一家不仅有了粮食来源,苏轼也因这片土地有了 “苏东坡” 的称号。苏轼在《东坡八首》的序中写道:“余至黄州二年,日以困匮。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,为余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,使得躬耕其中。” 清楚地表明了是马梦得帮他得到了这块地。马梦得既无官职,又无钱财上下打点,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?或许只能推测他为了偶像不惜一切代价,反正自己已然穷困潦倒至此,那些人总不至于对一个无权无势的老百姓下杀手吧。
马梦得为了苏轼四处奔走,那些原本想帮助苏轼却又不敢出头的人,见有人牵头,且此事并非难事,便纷纷伸出援手,苏轼这才顺利拿到土地。就这样,马梦得始终如一地追随苏轼,身份也从最初的粉丝,逐渐转变为随从、管家,甚至成为苏轼生命中的贵人。苏轼曾在诗中感慨:“马生本穷士,从我二十年。” 即便跟随自己多年,马梦得的生活愈发贫困,却从未有过一句抱怨,“可怜马生痴,至今夸我贤”。在苏轼眼中,马梦得的这份痴心与忠诚,着实令人动容。
回顾马梦得的一生,他虽穷困潦倒,连安葬亲人的钱都凑不齐,却倾尽全力去帮助自己的偶像苏轼解决衣食住行的难题。在苏轼顺风顺水时,他默默陪伴,不求回报;在苏轼深陷困境、众人避之不及之际,他却义无反顾地奔赴而来,给予支持。他的这种追随,超越了物质的考量,纯粹而坚定,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尤为珍贵。相比当下一些粉丝的追星行为,更多是基于娱乐和情感寄托,马梦得对苏轼的付出显得更加深沉和无私。他不仅是苏轼的粉丝,更是其人生路上的挚友与守护者。他的故事,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,在历史的夜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,为后人展现了一种极致的粉丝情怀,堪称 “真粉” 的典范。这种跨越时空的真挚情感,也让我们对古人之间的情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。无论是在繁华盛世,还是在艰难困境,真正的情谊总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,熠熠生辉。马梦得与苏轼之间的这段故事,将永远被后人传颂,成为人们心中一段不朽的佳话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求纯粹而坚定的情感。
发布于:陕西省